学校跟岗学习考察报告

江南自古多俊才。这主要得益于江南地区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当地历来对教育的重视。因而江南地区的教育水平一直领先全国。3月11日上午,我们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小学(幼儿园)名校长(园长)班第三小组的八位学员在贺菲博士后的带领下,直上向往已久的历史名城扬州和南京,开展为期两周的、以“学校制度建设和学校文化培育”为主题的跟岗与理论学习。此时的南国广东早已春意盎然,而地处江南一隅的扬州却还冬意甚浓,让我们不得不又穿上厚厚的毛衣,但还是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寒冷。虽然如此,却丝毫不减我们求知的欲望。3月11日至15日,我们在扬州市育才小学跟岗学习,中间还抽出一天时间前往全国著名学校——泰兴市的洋思中学参观考察。15日傍晚又来到南京师范大学进行一周的理论学习。

学校跟岗学习考察报告

感悟与收获

这次江苏之行可谓学习紧张、收获颇丰,它使我认识到:学校要发展,文化要先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相关学校的文化和教育理念朴实无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校训朴实无华

扬州市育才小学于1888年由美国传教士所创办,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扬州市育才小学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时代精神,凝练出朴素而富有底蕴的校训——仁爱求真。它既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又与时俱进,并由此构建起“仁爱求真”系列学校文化:“求真在课堂”的课堂文化、“仁爱求真”学生素质多维立体评价文化、“仁爱之师、求真之师、仁爱求真之师”的教师成长激励文化、“仁爱求真”家常便饭式返朴归真的校本课程……使“仁爱求真”的文化始终渗透、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思想之中,教育教学的行为之中,学校的开发课程之中,师生的成长之中,并最终成为育才小学的传统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育才人健康成长,培养出多名工程院院士、作家等知名人物。

在洋思中学的校道中间矗立着一块不加修饰的巨石,上书“真善美”三个大字,这正是洋思中学的校训。这个校训立足于人的本性,道法自然,既朴实又大气。教人求真、导人向善、引人尚美,既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我们教育的追求和最终目的。“真、善、美”,这个校训质朴之中又有内涵,使人有方向感,他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学子“走进洋思、厚德开泰,奋发图兴、成就未来”(洋思中学校园文化用语)。正如《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张文质所认为,学校文化不需要求新求异,不需要太多的新的课题、新的文化、新的理念。“学校需要做的是下一些‘笨拙的功夫’,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人的素养,最基本的价值认同,回到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回到人之常情,回到师生的生命常态。对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认同,是学校的一种文化核心价值。”(《中国教育报》记者张以谨语)

其二、课堂朴实有效

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个学生课堂上有事做,让每个学生课堂上有收获。”据洋思中学唐主任的介绍和我们的课堂观察,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六个环节,具体流程为:

一、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采用小黑板、投影、黑板公布目标,让学生总体知道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二、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设计问题链,写好投影胶片、黑板。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8分钟)。操作方法是学生自学,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端正学生自学意识。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9分钟)。操作方法是让中差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10分钟)。操作方法是:1、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与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2、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3、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更正的道理;4、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其目的是:1、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拔的问题;2、通过讨论、教师点拔,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当堂训练、批改(不少于15分钟)。操作方法是:1、布置课堂作业;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作业;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其目的是: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

教师在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时必须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在“先学”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激发学生的动机,提出明确的先学要求:如看书、练习、实验要用多长时间,要达到什么目标,自学后如何检测等。
2、要指导先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么练习、注意些什么等。
3、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广泛调查,尤其是摸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中疑难问题。
二、在“后教”这一环节,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1、明确教什么?即教的内容,绝不是依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教学生自学后还不会的地方。
2、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一言堂,应该是先“兵教兵”(让会的学生教),学生不会讲时,教师才开始讲。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从限制教师单向讲授时间入手,实现了教师从“注入式”、“满堂灌”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极大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了师生的无效劳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了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而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使所有学生的课业和教师的批改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总的来看,洋思中学的“课堂朴实,没有什么精彩之处。正是这样把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洋思中学唐主任语)正因如此,经过洋思中学师生的不懈努力,使洋思中学由最初办学时校园只有7亩地、26间平房、5个教学班、220个学生、13个教职工(其中6个代课老师)、教学质量极其低下的村级中学,一跃成为现今占地120亩、有4000多名学生、教学质量高的全国知名的学校。

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一周时间里,我们先后聆听了陶行知研究院院长、南京市陶行知小学校长彭小虎教授的《学校文化视野中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教授的《办怎样的学校,做怎么样的校长》,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侯正海教授的《校本教研方式及品质提升》,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文彬教授的《教师学习:学校文化培育的关键核心》,南京拉萨路小学分校的王平强校长的《关注教育公平的学校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阎勤校长的《爱的教育及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张天乐教授的《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变革的回顾与反思》,南京琅琊路小学校长王久红博士的《当前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与思考》,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杨启亮教授的《师德: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等九个讲座。他们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如彭小虎教授对教师、教学、教学内容和对课程等方面的理解就与人不同,他认为:教师应是牧师、医生、律师、教师四个职业的结合体;并不把老师课堂教得好当做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关注师生的人际沟通,能否像医生一样建议家长怎样做,从来不提“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发展”不是学校能做到的,而是家庭、家长来做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良策,它在心理学角度考虑有问题,因为合作中的汇报,只是个人的观点,并不是大家的,既然是这样,还是不要小组合作为好,另外,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各学各的,各干各的,也没有交流,只有在各自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才有用;班级的两极分化是常态,因为个人努力、家庭教育有不同,我们不能约束学生的个性发展,既然是这样就必然有两极分化;只要孩子喜欢学就是最高效的课堂教学,只要孩子喜欢学就会努力;坚决反对为活动而活动,所有的活动必须跟课程密切相关……徐文彬教授认为,有的学校提出建设“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校园文化是不对的,都是骗人的事,不如静悄悄的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教师要做一个使思考成为习惯的人,做一个让学习成为生活、视学习思考为空气的人,让学习成为生命……闫勤校长认为,“爱的教育”是我们学校的根脉,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留白,让学生享受空白,自由成长……王久红博士、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理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学校发展的实质是学校文化的发展,但“让每一面墙都说话”则没必要,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文化的人” ……杨启亮教授、博导认为,轰轰烈烈的教育肯定不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静悄悄的,一个教师的幸福的根本德性是心存感激,真正的幸福是心存感激的幸福!……每一个讲座均是一顿精神大餐,都能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洗涤、得到升华。

改进与实践

我校近年来在建设书香校园、构建书香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并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有很多不足,亟待改进和完善,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这次江苏之行的学习考察体会,就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我校建设书香校园的各项工作作以下设想。

一、改进的工作重点

1、 营造氛围,让书香满校园;2、充实资源,让学生有书读;3、推荐指导,让学生读好书;4、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5、减轻负担,让学生能读书;6、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书。

二、改进的具体方案

(一)、营造氛围,让书香满校园

读书需要氛围,也需要榜样,这样才能有利于促进书香校园的建设。

1、打造书香文化,营造阅读氛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一所真正优秀的学校必然是一个文化土壤丰厚的学校,它能以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独特的文化激励人、感染人、培养人,而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必然是一朵芬芬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奇葩。由此可见,建设书香校园首先要建设好校园书香文化,力求做到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浸润在一种浓郁的书香气息之中。因此,在校园显眼地方张贴横额标语,如:“建设书香校园,构筑读书人生”、“点燃读书激情,共享阅读快乐”;在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如:“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让这些名言警句走进学生的心灵。其次是让学生努力打造课桌文化,选取自己最崇拜的有关读书的座右铭贴于课桌。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能吟等”,让其开启学生的心智,以此来感染学生,明白读书的作用,培养读书兴趣。”此外还可利用板报等形式宣传名人读书的方法、故事、趣闻,在教室的墙壁设置作品栏,经常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剪报、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让学生驻足校园,耳濡目染的皆是浓浓的书香气息。

2、教师带头阅读,实现师生共进。能否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海洋,培养对书的热爱,使书籍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这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因为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堤,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求教师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专著,强教学实践;读教育理论,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知天下大事。从而形成学习、思考、教学、提高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可通过开展师生共读一本,同颂一篇文,齐背一首诗,以及师生读书交流等活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充实资源,让学生有书读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读书机会,学校要舍得投入,解决图书室的图书数量少、内容单一或老化的问题。有条件时建设好校园网,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甚至在校园里、过道上设置开放性书架、读报橱窗,在教室设置图书角,动员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有益读物存放到班级的图书角里来,让大家一有空闲便相互传阅、仔细阅读,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时间来进行阅读。

(三)、推荐指导,让学生读好书

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历史的神奇,童话的有趣……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但由于图书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毕竟有限,许多学生在选购读物时,往往会被一些容易产生副作用的读物所吸引。很难正确找出适合他们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的课外读物。因此,要结合语文阅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对于他们身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课外读物。在推荐课外读物时,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此外,还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1、选择的读物在内容上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一些科普读物和报刊杂志:《中国少年大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报》、《少年科学》、《儿童文学》、《小学生作文指导》、《上下五千年》等。

2、选择的读物要与学生的精神世界息息相通,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雷锋的故事》、《十大元帅传记》、《居里夫人传》、《少年英雄赖宁》等书籍。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阅读方法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的要求,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需求如何合理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泛读、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逐步让学生学会读书,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不断促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使课内外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批语,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做好知识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五)、减轻负担,让学生能读书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育人的眼光放长远些,树立“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十足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优化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严格控制各科作业量,切忌题海战术。真正把课外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能放心地愉快地阅读。学校、老师、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让课余真正成为学生遨游书海的时空。

(六)、培养兴趣,让学生乐读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学生只有读自己喜欢的书,他们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才会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真正的智慧活动,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并以自主、能动的心态投入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

1、课内外相结合,激发读书热情。课外阅读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因此,推荐阅读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课前课后可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了阅读量。如:讲《只有一个地球》前布置学生搜集地球的知识,课后布置学生查找环保知识;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姑娘》后,让学生读《皇帝的新装》、《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结合《美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草船借箭》的教学,教师可介绍《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部分精彩内容。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找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这样一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也被激发起来了。

2、举办阅读活动,共享读书之乐。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爱不释手,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开展“两读一背”(晨读30分钟、午读20分钟、课前2分钟背诵经典诗词)活动;利用早读课、班会课开展“故事会”、“诗文朗诵比赛”、“读书心得演讲比赛”、“课外知识”练习、“百科知识竞赛”、“名人格言交流会”、“经典品读”;每周评比读书之星,每月评比“书香班级”,定期举办“阅读节活动”;举行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办好“我在书香校园中成长”宣传版报和读书成果展览(以年级为单位,把手抄报、读书日记、学生优秀习作、读后感、亲子读书记录卡、学生制作的名言、书签等通过展板形式在学校大堂展出)等。通过开展这些以激励课外阅读为内容的活动,以活动促阅读,在实践中学会阅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总之,学校计划通过各种形式去建设书香校园,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就会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由厌读到乐读,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高涨,浓浓的书香将会溢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