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职场人都到哪里去了?

同事老邹,思维敏捷、幽默风趣、性格开朗,是办公室里的“段子手”。

前两天一起吃午饭时,他说起:“我朋友圈里,最近卖保险的、英语机构老师的数量都见长!”

见我没听明白,他接着说:“这些都是我以前公司的那些总监、高管们,混得好的继续当高管拿高薪,混不好的多数被裁员了。

特有意思的是,这些被裁员的不是去当了保险合伙人,就是去英语培训机构当了老师。

老邹说的这些人,都是年龄超过40岁的“中年人”们。

“35岁现象”说的就是这群人:35岁之前觉得自己还是年轻人,可过了35岁瞬间就觉得自己成了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想退休还太早,想找工作已经被嫌弃了。”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组数据分析: 27至35岁期间是职场人发生人生转折的高峰期,其中,职场人升任manager/经理的平均年龄仅为27岁,升任CXO/VP(高管)的平均年龄是40岁。

高管毕竟是少数群体,那些没当高管的40岁中年人,都去哪里了?


01 每个人都会经历职场下坡路

再厉害的运动员,岁数大了都要退役,所以每个人会都有走上“下坡路”的那天。大多数职业在你年龄增大后都会变得越来越没前途,在一段爬升之后迎来下坡,这是自然规律。大宇和小博同是1980年生人,同届大学应届毕业生加入某国企单位,正式在编。

几年后,二人成为“老员工”,大宇容易满足,觉得这样就挺好,适应了单位节奏;小博总有一种挫败感,严重不适应国企体制的束缚,觉得自己总有一腔热情无法释放,自己在事业上可以更好。

30岁那年,小博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优势,一路升职加薪,薪资是当年的好几倍;而大宇依旧原地踏步,私交甚好的二人在小聚之时,大宇对小博满是羡慕。
又过了几年,二人过35岁,小博遭遇了公司裁员,找工作四处碰壁,大宇依旧原地踏步,但是,现在轮到小博羡慕大宇了


职场人经常会被《我的前半生》、《猎场》等电视剧误导,总觉得到了一定岁数,就可以顺理成章当高管、拿高薪。


但是现实生活却多是《小欢喜》中黄磊扮演的方圆,在公司兢兢业业一辈子最后却遭遇裁员,最后不得不去开网约车、搞配音。


所以,职场上40岁以上的中年人,到底都去干嘛了?


第一类“优秀中年人”。当了政府高官、国企领导、私企高管。他们在多年职场磨炼中,找到了自己的门路,走上人生巅峰,这一类中年人是“人中龙凤,马中赤兔”,是极少数的。


第二类“普通中年人”。公立学校老师,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普通职员,工作稳定,工资少,等退休。到了40岁,没有当管理层,基本就已经注定“等退休”了,下半场职业生涯,就在90后领导的管理下,不用担心失业,乐得逍遥自在。


第三类“创业中年人”。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人脉,有了一定能力,再找工作不容易,这时候选择创业,自己当老板,或当保险合伙人,或开一家咖啡厅,或开英语、幼儿培训机构。


第四类“略惨淡中年人”。经历“35岁被裁员”,创业不成功,找工作不顺利,长期处于失业状态,万般无奈之下,送快递、送外卖、开网约车,维持生计。


“不要随便骂九零后小年轻,而可以随便骂中年人,因为他们不敢随便离职。”这句话,击中了职场中年人的软肋。

35岁后,职场人都到哪里去了?


现实中我们大部分人到中年,都会走上“职场下坡路”。

02 如何迎难而上

前不久,虎扑上有一个50多万阅读量的帖子,故事的主人公去年还在一家小型公司做着总经理,拿着2w+的工资,但今年初公司撑不住倒闭了,他在35岁的时候突然遭遇失业,开始广投简历求职,愿意降薪,但是被一次次拒绝,无奈之下,他穿上了骑手服、骑上了小电瓶,做了个外卖小哥。他无奈地说:“35岁的老男人,没啥特别技能,在职场上,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但是,同样是35岁,著名导演李安还在家里煎熬地在修改剧本,还在靠着妻子赚钱养家支持自己的梦想。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35岁说法,36岁之前还一无所成的李安,简直就是一个loser。

面对“下坡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迎难而上。首先,用持续“上坡”取代“下坡”,努力成为“少数精英”。

挑战“下坡路”的核心,就是在工作岗位上,提高自己的职场核心竞争力,把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个无法被轻易取代的水平,这个核心竞争力包括业务水平、沟通表达能力、统筹管理能力、人脉关系资源等,这些元素都是你能持续保持一个高段位的重要砝码。

如果你能成为业务领域顶尖高手或者管理大咖,你自然可以做到高管的位置,自然不用害怕走“下坡路。”其次,经济上要趁早准备,开源节流。

曾经有一位上司这样劝导我们年轻员工:“大家一定要趁早买房,有钱的买一套房,没钱的买两套房,就会有钱了。”

随着年龄的增加,从单身汉变成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你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远大于预期收入,所以挣钱、攒钱这事儿一定要趁早,趁还年轻,熬得了夜加得了班,多挣点钱,把房子、家庭问题解决了,从节流和开源两方面修建起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堡垒”。

当你没有房贷压力,银行里有存款,有足够的“睡后收入”可以保证全家的消费开支,在面对“下坡路”来的时候,就不会显得那么焦虑。《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你或许没办法成为圣人,但一定可以变成强者。”

我们职场发展就像轮船航海时会遇到台风大浪一样,是自然现象。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不慌张,像经验丰富的老船长一样,气定神闲、镇定自如地调整航向,平稳前进!


03 退一步海阔天空


面对“下坡路”除了迎难而上,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后退一步”。


第一,能进体制内,还是要努力进体制内。虽然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有很多的弊端和个人发展天花板,但是刚毕业的同学,如果想求稳,还是要努力进入体制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下坡路”。


体制内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碌碌无为,国家公务员“当年明月”(笔名),喜好历史研究,工作之余写出了《明朝那些事儿》,他也成为了全中国“版税收入最高的公务员”。


第二,35岁之前选择一家“养老不养小”的企业。很多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比如IT、互联网等行业,员工的平均年龄都不超过30岁,所以工作几年以后的职场人,在做好自己职业规划的同时,最好在35岁之前跳槽到一些“养老不养小”的企业。


这一条可能比较难理解,我拿我的例子来说解释一下啊:我曾就职于年轻人较多的互联网行业,以及收入较高的房地产行业,但是在我即将来到35岁时,我跳槽到一家教育行业集团。这个集团总共7个人,我是年龄最小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公司需要年龄偏大、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所以我的年龄压力就降到最小。


第三,努力发展你的第二曲线。第二曲线,也就是发展副业。英国管理哲学之父Charles Handy曾提出“第二曲线”理论:必须在第一个曲线峰值到达之前就开始,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资源来弥补初期的投入。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份职业,那你的职业发展趋势一定是“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落期”四个阶段,不可避免走“下坡路”。


所以在青春大好时光里,多去想办法发展副业。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相关领域中进行转变,也可以选择180度大转变,去完全不同的领域发展,比如现在的自媒体大V们,最早的一批就是从记者、编剧、作家转行过来的。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万物皆可杠”,“斜杠青年”越来越多。
这样做,当现在事业的“下坡路”到来的时候,你或许已经走在另外一条“上坡路”上。


人生,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不管你的上半场是如何精彩,来到下半场之前,我们能做的是统统归零,从现在开始把握好当下,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