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是求职择业的前提

认识自己是求职择业的前提
1.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求职择业的前提。这对我们选择职业、维持职业活动的进行、职业活动的成效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 正确认识自己是择业的关键。
我们认为认识自我是职业选择的关键。英国心理学家苏波认为,自我概念即形成相对稳定而明晰的自我认识是职业指导中的关键一环。职业选择只是时间问题,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自我认识状态,明确做出对自己的评价,然后再对职业的了解状况及社会提供的有关职业信息做匹配,最终做出择业决策。
第二, 正确认识自己是维持职业活动正常进行的动力。
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一些动力维持,这些动力有外界的因素,即客观因素,如经济收入、职业的社会地位、职业的福利待遇、职业权利等等。另外,还需一些内部因素,即主观因素来维持职业活动的正常进行。如能力结构是否与职业活动的要求相匹配,职业观、职业意志品质、职业兴趣、职业活动中成绩的反馈等等。这些主观因素受自我认识的制约。因此,要想保证职业活动顺利进行,必须正确地认识自我。
第三, 正确认识自己直接影响着职业活动的成效。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顺利完成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具备两种能力,即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心理学家认为,每种特殊能力都是由制约职业活动质量的几种心理品质组成的。如专业汽车司机工作,其运动感觉特性、动作目测、视觉广度及分配、注意的迅速转移等,被认为是该项职业活动中重要的心理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影响司机职业活动的成效性。而个体特殊的职业能力也需自己不断的认识和培养。
2.怎样认识自己?
第一, 通过别人的态度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柯里说:“人与人之间可以相互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人的形象。”旁观者清,通过“旁观者”这面心理镜子,照出对自己的认识。如果你的同学或同事都愿意和你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乐于求助于你,这说明你一定具有某种才能;如果同学和同事尊敬你,老师和领导喜欢你,乐于和你交往,这说明你一定具备某种令人愉悦的品质。相反,如果同学或同事对你敬而远之,不愿和你在一起相处,甚至厌恶你,在一般情况下,则说明你有一些使人讨厌的缺点。当然,“旁观者”的态度,不一定能全面评价一个人,但是大多数人的态度,应该引起你的警觉。
第二, 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上,人们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往往都经历了与别人比较的过程。在学校里,与“旁观者”比较,不能仅看重分数,更应注重实际的能力、实际成绩。通过比较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清自己在相比较的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扬长避短。一个求职择业的人如果不注意与共同竞争职业的人相比较,很难判断自己的成功概率。
第三, 认真倾听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
认真倾听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自己。首先,应该认真听取亲友的意见。俗话说“知子莫如父”。长辈人看着自己长大,和自己一同生活,他们的意见不可不听。事实上许多年轻人在升学、择业的问题上不但认真听取家长的的意见,甚至于过分依赖了,这也是要注意克服的一种偏向;其次,要虚心接受领导、老师的批评、教导。他们从整体的角度对你加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自己;再次,认真听取同学、同事、朋友对自己的忠告。长期学习、工作、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往往对自己评价更公正、更客观。
3.择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我们选择职业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要有长远的眼光。
有许多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目光短浅,一味讲究条件优厚,待遇较高而不愿意到基层或稍偏远的单位去。这种就业观念未免短浅。要知道,从历史到现在,许多有作为的人都是从底层经过奋斗从而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那些一踏入社会就处于优厚待遇环境中的人,最后大多数必然一事无成。
第二, 要让自己的能力与未来的职位相符合。
虽然某些单位的职位很诱人,但与你的能力水平及类型不符;虽然某些单位的职位很平淡,但却恰好符合你的能力水平与类型。求职者应选择后者为上策。这样,你才能恰如其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三, 要注意就业单位的社会效应。
有些单位物质条件优厚,但并不被社会所尊重;有些单位虽然物质条件欠优,但是受到社会的尊重。自然,选择第二种单位可以提高你的社会地位,并有较好的发展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