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

结合工作谈几点体会,归纳为几个关系。

在青年读书交流会上的发言

一、根基与成长的关系

钱教授讲座,提到了一个上海静庵寺的方丈,要发动一百万人捐献黄金,铸造一个金佛。最后不敢捐了,因为他发现,如果真的捐够一百万人,那寺庙要拆掉重建。因为,底座不够结实,承载不起那么重的佛像。这个事情出了说明民间存有大量黄金,我倒领悟到了另外一个道理。就是根基的牢固程度与成长的高度的关系。

这个方丈是有智慧的,及时停止了铸造佛像的行动。而现实中却有许多人仍在做着类似黄金铸造佛像---积累财富的事情,却没有空加固根基。

我们都知道大楼的根基不牢固,大楼会倒塌;树的根基不深,会被大风吹倒。那么,人的根基不深,会不会被财富、被官位、被名利压倒?我感觉,能的。现实中有许多人,钱赚到一定的程度、官当到一定的级别,就出事了。其根本原因就是根基不扎实,德不配位。

唐朝名臣魏征谏太宗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明哲乎?”的确如此。

《易经》中也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之不厚,何以载物?德之不有,又以何载物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传不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实质就是扎根、修德的过程。所以才有《孝经》、《大学》的出世。

道不正则不能行远,根不固则不能长高。教育就是一个扎根生长的过程,文化建设也是一个将道内化于心的过程。“诗言志、文载道。”文之所以能化人,就是因为道载其中。文中无道,以何化人?读书,就是化道于心的重要途径。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化出什么样的人,再传播什么样的道。归根结底,是人格的造就、精神的树立、良好风气的养成。文化建设不是立几个牌子、挂几幅字,是要读书学习的。看什么样的书,听什么样的话,交往什么样的人很重要。我们应该提倡读好书,交好友,说好话,做好事。

所以,我们年轻人要成长,必须先固本,踏踏实实打基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根要往下扎,谦逊,谦虚,再谦逊;学习,学习,再学习。积厚德以载物,学良能以健行。

拔苗也能助长。但要真正长大、长高,必须先打牢根基。

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记得听一个讲座,老师有这样一句话:钱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小事。无独有偶。去年一般干部岗位轮换之后不久,我问我科一名年轻同志:从分局税源管理岗位调到内勤,物质收入比原来有所减少吧?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物质的是都是小事”。听了这句话,我很欣喜,欣喜于他的回答。我又感到羞愧,羞愧于我问出这样的问题。

物质的事都是小事,那么什么事的是大事?与物质对应的显然是精神。精神层面的事才是大事。

4月24日至30日,我局组织了一期井冈山党务工作培训班,大家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吃、没有穿,没有先进武器的贫穷的共产党人,为什么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最后的答案,就是精神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共产党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在交流会上,有的同志是这样说的:与革命先烈相比,识字比他们多,金钱比他们富有,可是,论精神、论信念,自己却比他们贫乏、无知和渺小的多。

可见,真正强大的不是物质的富有,而是精神的强大。现实中有许多同志选择岗位,出了看收入,还是看收入。如果把岗位和权力仅仅当作是赚钱的工具,那的确贬低了工作的价值,也贬低了自己的价值。

我不是否定物质的基础作用,而是反对精神的颓废和道德的丢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都知道和赞同勤俭节约是美德,奢侈浪费可耻,但现实中我们多少人在浪费,食堂里、酒店里那剩菜、剩饭。其实我们扔掉的不仅仅是一个馒头、一个包子,而是美德。正如钱教授讲的,这样的发展有意义吗?

有的东西上去了下不来,那就是安逸、享乐、奢侈,物质的待遇,有的东西下来了上不去,那就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的作风。这些是做为一个人、一个党员、一个国家公务员最重要的品质。

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现实之中,物质是生存的基础,但真正的富有和强大却靠精神来支撑。

三、目标与手段的关系

其实,发展的根本和最终目标不是赚钱,而是为了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的更加幸福。钱教授在讲座中也说了,我们往往把目标与手段弄反了。用一辈子忙忙碌碌来赚钱,积累财富,却没有空停下来享受幸福。有时候,因为我们跑的太快了,以至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要往哪里去。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目标是“三大”:上大学、将来找好工作赚大钱、当大官。我认为这些都不是人生目标,只是人生路上的经历阶段或是手段。上了大学是学习的新起点、新高度,而不是学习的终点,混个文凭毕业。找到好工作、赚到钱、当上官都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干事的起点。当官是为了更好的干好事,还是干事是为了当上更大的官,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比如:我们今天开会,开会本身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要在全系统弘扬一种乐业好学的读书之风、勤勉负责的务实之行。今天的会,只是个开始,会后的行动才是真正的内容。如果在会上说起来激动,听起来感动,回去不动,不能变成实际行动,那这个交流会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目标离不开手段,但千万不要把手段当成目标。

四、教育与培训

自去年我被调到人事教育科,所以思考一点教育与培训的的问题。教育与培训的关系,犹如学校里育人与教书的关系,也就是育人和育分的关系。

先讲一个故事:一次参加女儿家长会,呼吁家长不要过分重视孩子的分数,重视良好品行、习惯的培养。老师听后非常不高兴,做学生,不要分数要什么?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后两年多,老师不再让我在家长会上发言。今年女儿上初三了,老师又提出要我发言,因为她发现我的女儿学习和其他方面成绩一直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总结出了三个格:健康的体格、健康的人格、健康的性格。具体了这三格,成绩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话又说回来,具备了这三个,成绩也不差到那里去。

可以看出,教育和培训既密切联系,却又不尽相同。教育,更侧重人文素养、价值观念、独立思想的培育,解决责任意识与敬业、乐业的问题,实际就是态度问题;而培训强调业务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是个能力问题。而学习不好,或者工作做不好,从根本上说,多数情况下不是能力的问题。

培训是禾苗,教育就是根。业务技能培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先把教育的根扎深。

时间关系,就谈这几个关系,从根本上讲就一个关系:本与末的关系。《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