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读后感800字推荐6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读后感写好可以加深大家对这一本书籍的热爱,以下是本站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客至读后感800字推荐6篇,供大家参考。

客至读后感800字推荐6篇

客至读后感800字篇1

假期里,我读了四大名着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感情悲据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

?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个性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个性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

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个性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齐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但是,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人物里我最喜欢的女一号,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人物!

?红楼梦》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也闺成大礼。宝玉的新房和黛玉的病房构成了强烈的比较:一边悲,一边喜;一边哭泣,一边欢笑;一边热闹,一边冷清;一边管弦丝竹闹翻天,一边傀瘣魍魉把魄牵。我读到悲处悲,读到喜处更悲,给心灵以巨大的的震撼。我恨不得钻到书里,跟宝玉说一声,那不是黛玉。

我读了《红楼梦》后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客至读后感800字篇2

?文城》一书的作者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作家余华,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在那个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似乎专为与那时的残酷蛮荒相呼应,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场景。在这个故事里,余华写到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纪小美与他笔下的任何一位女性相比,都更加复杂多面,柔软又坚硬。她在命运推动下的每一次选择、她在那个慌乱时代的幸与不幸,都更加牵动读者心弦。

余华老师写出了每个人对宿命的抗争,抗争之后的坦然;书中每个人都曾经丢失过信仰,但他们又都找了回来,哪怕像小美,阿强,林祥福等那样,为之舍命。

合上书本,不止主角小美,阿强,林祥福,配角林百家,顾益民,陈永良,翠萍,和尚等人物也会让人记住;配角不是功能性的出现,他们都是乱世下活生生的平等的个体,也是旧社会不同类别人们的写照。

通过读完《文城》这本书,不由得使人感受到旧社会的落后,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很荣幸能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新时代,并为我们国家快速的发展感到骄傲,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不断进取,坚持学习,坚持跑步!做一个积极进取的新时代人。

客至读后感800字篇3

寒假中,看到儿子在读《小王子》,我也跟着重读一遍,尽管曾经读过,尽管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读完了,但这本书带给我关于教育、人性和人生的思考,是值得用很长一段时间来品读和回味的。

这本书与作者圣·埃克苏佩里的人生一样神奇而伟大。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在七个不同星球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虚荣、贪婪、浮躁、庸俗,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和没有根基的命运。这个故事貌似简单,但隐藏着丰富的内涵,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显然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畅销童话书,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个童话能够成为世界上阅读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

儿子看完这本书马上找到了与小王子的共鸣,他看到的也许只是表象,但他的理解同样引起我的深思:“小王子说得很对,有时候我画的画爸爸妈妈都看不懂,得解释半天。大人就是很奇怪,总是不能理解我们。”

孩子说得不对吗?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看不到“帽子里的蟒蛇吞大象”“箱子里的绵羊”,反而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理解他们?又问过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吗?真的需要反思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自以为是地领孩子走“正路”:你这是画得什么乱七八糟,瞧你把玩具弄了一地,赶快背诗去,赶紧练琴去,抓紧学棋去……真的如小王子里说的,“大人建议……应该专心学习地理、历史、数学和语文……”,孩子可能“在六岁那年……放弃了成为大画家的志向”。我们需要好好想想应该怎样站在孩子的角度,平等地与他们交流,理解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的选择,欣赏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许这会让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小王子带给我的感动和震撼还在于作者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思考。看看小王子遇到的成人吧:国王、虚荣的人、爱喝酒的人、做生意的人、掌灯的人、纸上谈兵的地理学家,这些不都是我们成人世界里司空见惯的角色吗?或利欲熏心,或爱慕虚荣,或贪杯颓废,或财迷心窍,或顽固不化,或不切实际,作者对各种荒谬现象的揭露和批判值得深思。我们曾经的童真、简单和纯洁哪里去了?我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到底在追求什么?“人类再也没有时间去了解什么东西了,他们无论需要什么都到商店里买现成的”“人总是对自己所处的地方不满意”“他们坐在特快列车里,却不知道要追寻什么。

客至读后感800字篇4

我曾想,我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我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远行到何方。就像我追逐着三毛的背影,追逐着那个身在撒哈拉却总是一副“中国脾气”的女子,追逐着那个热爱着饺子,黄瓜炒蛋,骆驼头骨和远方的身影,却永远追赶不上。

一个傍晚,我倚在窗边,数着来往人群的脚步,听着那些我闻所未闻的故事和漫无边际的话题——通常只有匆匆几句。直到夜来了,窗外的人群渐渐稀少,偶尔听见一两声树叶摩擦的声音和一阵风吹过的呼啸般的一瞬响声。这里,这个城市里,原来有这么多我追赶不上的东西。

换一个地方。换一个夜晚。

这个夜晚,我不像以往一样赶着回家,我将不眠,我要和星星的队伍夜谈,肆无忌惮地在夜晚中行走,我要看夜晚如何靠在月光的背上入眠。我要擎一炳烛光,看它的微光流淌成什么模样,然后走街串巷,叩响我曾无意经过的每一扇门窗。再静静地等待天明,等待一个更为明朗的早晨。我要拿起撒哈拉的相片,再放下——拿起,放下,这样反反复复。我一向算不得果断,烟烟雨雨的江南滋生了我优柔寡断的情绪,于是我只好反反复复,开始思考:那些干燥到汗渍渍的日子里,那些偏僻而荒凉的沉默里,那些贫穷又落后的时光里,到底有没有流浪的理由,有没有放弃安稳生活的另一种承诺。答案显然是:有。

客至读后感800字篇5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晚年时期所写的一本人物传记,书中讲述的是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我想这样概括这个家庭,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讲到的那样;“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想这是作者对自身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我初次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到这书中蕴含的悲伤的气息,整本读下来,内心满是对先生的同情之感;可当我再读时,我又看到了不一样的杨绛先生,于他们一家而言,尽管苦难重重,但他们一家人却依旧能够从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学会“苦中作乐”。

丈夫和女儿的相继离世,最后只剩她一个人孤身活在世上。一九九七年爱女的离世,一九九八年丈夫离世,作者感慨,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监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上天既然给了她那么幸福的家庭,可是她的晚年生活却是那么的孤苦无依。这是多么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但这样的现实却要一位古稀老人来承担,可见她是承担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心理压力作文/与负担。但在书中作者却说道:“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们仨》中描述的大多是从作者的女儿小时候开始写起,可见作者对女儿的爱是多么的深厚。杨绛其实不得不说她是一位文学者的同时又是一位慈母,一位仁妻。全本读完我深有感触,但或者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还是难以体会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但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中我依旧隐约能够体会作者内心的独白。但假如我是作者,我想我未必能够做到像作者那般的心静如一。

读名人故事,体会百味人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书本体验作者的百态人生,再联系自身的经历。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活成了故事般的精彩。我想这是需要积累的,只有经过知识的沉淀才能够浸润一个人的内心。

作者的一生坎坷多难,但她从未放弃,不论是女儿还是丈夫的先后离世还是生活上的孤独,都没有能够压垮她,她带着巨大的痛苦在苦难中坚强,因此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很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品读,毕竟人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成长。

客至读后感800字篇6

至于为什么要读《道德经》,是因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历代学者研究了两千年的一部著作。就连近代大作家鲁迅都说,不读完老子一部书,不知中国文化。读完之后我才发现,《道德经》实则为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让我明白了很多哲理。

不看虚名看本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事物名称虽异,但只是一种指代关系,并不能表达事物的本质。因此人们不要执着于事物所谓的名号。企业注重员工的实干能力,而不注重其言辞。我们学生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而不为“三好”。

要少说多做,静默守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说得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很多时候,知道的没必要的东西太多,顾虑就会更多,因而妨碍自己的行动。闻一多先生有言:“别人都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学习,而不是天天喊口号。要知道,空缸震响,满缸无声。

但是有些人会学习不下去,也许是对其他方面有欲,归根到底一个“贪”字。贪婪会使人丧失良知,是很可怕的。广东的汪某要是不贪婪,还会用刀刺向自己的母亲?

老子有些话说得好:“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圣人欲不欲。”现在学习压力大,戒贪已成为我的当务之急,力求减少自己的欲望。

人最忌自大自夸。跂者不利,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自吹自擂和大跃进中的浮夸风没什么区别,只有踏踏实实走好铺垫的每一步,才有可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做任何事都应该服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比七大自然简直是相形见绌,但是他们为了眼前的小利益,破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么明天会怎么样是可想而知的。

人在福中不知福。因此人一定要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知足会导致可怕的贪婪,让人忘记一切,包括人格。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懂得放弃,懂得知足,不要患得患失,要不为失搞到悲伤。只有知足,才能常乐。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聪明的人不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不聪明。有些人肆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说到底,如果不是道德品质问题,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带来坏的结果,害人害己。杨修因为恃才放旷,所以引来了杀身之祸。

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更不会为人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