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期观后感党史6篇 "重燃历史之火:触动心灵的《二期观后感党史》"

《二期观后感党史》是一部以党史为题材的观后感文章,通过对党史二期的深度解读和思考,揭示了党的成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意义。本文以简洁、深入的文字,为读者带来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

二期观后感党史6篇

第1篇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长卷中,一叶红船格外引人瞩目。那是1921年夏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完成了各项议程,从此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航船也由此扬帆起航。“红船精神”不仅是历史,更是现代;是精神的丰碑,也是前行的明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传承和发扬“红船精神”,主要反映在我们的思想状态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她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坚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一项事业的成功与否,固然条件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条件的优劣,没有条件是可以创造条件的,而关键在于理想信念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这种红船精神作为革命的基因,在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而一步步展现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而存在着,并得到充分发展。

联系到我们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更需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因为脱贫致富不仅是百姓的福祉,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要实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这一宏伟目标,扶贫工作也要“敢为人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走出一条开拓创新的新路子。

现如今贫困人口已大幅降低,脱贫攻坚也进入到了“攻坚拔寨”的阶段。最后构成贫困堡垒的,都是数年难以解决的顽疾,越往后走,工作难度越大。所以精准扶贫工作也要“百折不挠”。不论是精准扶贫工作队员或是包保责任人,都要把精准扶贫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把贫困户放在心上拿在手中,不论贫困户有多远,交通有多么不便,基础有多么差,环境有多么恶劣,生活居住有多么困难,天气是多么酷暑严寒,产业发展有多么薄弱,我们都要沉下心来勇于拼搏,积极采取力所能及的帮扶措施,在情感上、政策上和产业发展上等方面进一步做出各种努力,进村驻户,了解村情民情,宣传政策,帮助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用自己辛劳的汗水,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践行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

二期观后感党史6篇

第2篇

1921年,一个小船开启了一个时代帷幕,那所小小的“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共产党人奋进的指引,不忘初心,不忘的就是红船上铮铮誓言,不忘的是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我们应该铭记在党旗下的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铮铮誓言犹在耳畔,今日回想,依旧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并非仅仅在举手宣誓时候严肃、真挚,而要时刻将“党员”这个身份放在心上,始终坚持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我们党员干部将党的宗旨意识记在心间,就要让我们将党的事业进一步推进,而学习并时刻铭记“红船精神”有利于升华党在我们心中的那股责任感,培养出党组织在党员干部心中的那股“归属感”,这就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学习好、领悟好、坚持好、融入好。

领悟红船精神,其实质就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将“红船精神”领悟到、学习好、践行好,这也是党性的再次“回炉炼造”,让党性镌刻在灵魂上,时时刻刻找准自己“定位”,方方面面严格要求自己。

将“红船精神”铭记,就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靠的是心中那份对党的事业坚持和执着,那种“永不言苦,永不放弃”的内心的坚持,这是作为一名党员不变的承诺。

第3篇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将完成统一。”董卿说。

她认为,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据介绍,相比于文字,《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董卿说,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董卿说,“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首次作为制作人的董卿,谈及做《朗读者》的初衷时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但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朗读者》的诞生又成为一种必然。

从《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传承者》《非常传奇》,严肃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不断走红荧屏。正如主持人白岩松所说,董卿制作并主持的《朗读者》有着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意义,“《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

第4篇

不知道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第一次看《朗读者》,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就去看了书。也不知道第一次看完沉溺了多久。前两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和小娟又提起了《朗读者》以至于自己又去看见了一遍,本来是打算草草看一下里面一些激动人心的情节,关于爱、原谅、救赎与自我救赎的部分。不想到从头到尾目不转睛又全部看了n遍,然后又翻出原著小说来看,又是一次沉溺。

说起这部电影总想写点什么,但却无从着手,就像男女主角一样,复杂又单纯,麻木又敏感,冷漠又热情,粗暴又温柔,无情又深情。

看到过一句话叫,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他们也是时代的孩子。在那样的大时代大背景当中,随着人海浮沉。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我也看了一些,实在不能理解人能疯狂自私到什么程度以至于将整批整批的无辜的人至于死地。不明白日本人何以将我们中国民族的38w人民全部屠杀。

?朗读者》电影里描述的就是一个参与者的人生,一个普通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良知。汉娜,依旧像一个迷一样。我像迈克一样,对她仍旧充满迷惑。在怎样的情况下,看着每个人死去,却能做到麻木。我想到一种情况,那就是那时她自身的情感已经完全死去,也许是为了生存,看着面前一个又一个人死去,她的悲伤与恐惧去了哪里?二战结束后,她又是怎样回忆从前,还是像她自己说的,她从来不去想。

电影里描述的她是一个文盲,她所有的思想,除了国家教育给她的,强制注入她脑子的,几乎没有来源,我想所以她才这么渴望知识。渴望阅读,她知道她自己缺乏什么。

也许,她并未意识到她在纳粹营中所做的事是什么性质,在世界上的影响。不过我深信,她在狱中是知道了,从她看了这么多关于集中营的书中可以看出来。我想,她在慢慢懂了以后应该是多么的惊厄。忏悔,不足以表达她的感受。承认错误,不足以表达她的惊厄。

关于他们的爱情,是令人动容的。这种爱情,超越了时间,超越年龄,还有仇恨。只是在那样的大时代下,那样的冲撞下,他们弄不懂彼此,也搞不清自己,唯有在朗读和听他朗读中,找到他们纯洁与善良的那片净土。在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仇恨。在那里,他们感受着悲伤与爱。他们阅读着别人的人生与情感,自己却生存在那里。那里,是他们灵魂的归属。

总觉得还有什么想说的,但总觉得什么话对于《朗读者》来说,都是多余的。

第5篇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动画片,舒克和贝塔这两只小老鼠,会说话、一个开飞机、一个开坦克。我想看了这些动画片的孩子,仿佛就映衬了今天那句话:心灵和肉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心灵我们在路上了。这两只富有正义感的小动物,代替我们惩恶扬善。在虚拟的动物世界里,行侠仗义。

我三个月前关注了郑渊洁父亲郑洪升的微信的公众号,起初我不太相信,以为是郑渊洁代笔,但是今天看了《朗读者》--《父与子》篇,了解到郑洪升86岁,每天4点半开始创作编写微博,我终于信了。

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独家发表自己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一次的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写下去。父亲说只要儿子坚持写下去他和妈妈就坚持活着。多么朴素的动力!

郑渊洁把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改为《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老师责令其当着全班道歉并自辱百遍,郑渊洁当堂点燃鞭炮被开除。郑渊洁害怕父亲责骂,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短篇小说,有情节、有转折、很煽情。郑洪升深明大义,决定在家里自己教授儿子课程。我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小学竞争大队长的时候,三年级的竞选演讲稿就是父亲替我写的,直到小学毕业前我都很认为父亲的作文水平比语文老师高。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很多书,我童年最好的礼物,就是父亲的书,大部分是童话书,也有故事集,其实,有书的日子都是节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郑渊洁就是用一种毅力来回馈父母的肯定,坚持将一本只有自己作品的杂志写了三十多年,发行几亿本,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而我,也在努力的练习写作水平,尽量不让幼时父亲的期望落空,那就是饱读诗书,读写增文采。

从昨天晚上凌晨三点我工作到今天下午五点半,回到家中,我依旧要写完这篇文章,因为文笔不写就生锈了。趁着中午喝了点茶叶强打精神,就是要向郑渊洁学习,他可以坚持几十年死磕一本杂志,我为什么不能坚持365天更新微信的公众号呢?当一件事坚持的足够久,就会成为习惯,如同营养融化进血管里。

第6篇

这次品综课,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节目《朗读者》。这是董卿阿姨自己花多年时间制作的节目。

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这次我遇见了朗读的魅力。

不管是创业人、无国界医生、世界小姐还是话剧演员、相恋二十多年的夫妻,他们都爱朗读,都是朗读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濮存昕朗读是因为他心怀感恩,感恩改变他命运的荣大夫。他读文章的时候,双手捧着书,来回有韵律地走着。当读到高潮部分时,他一只手挥起来,好像表达自己对荣大夫说不尽地感恩。《宗月大师》这篇文章是老舍先生感恩宗月大师给他学费,而我感恩的人是小婵老师,是她教会我朗读,并与我一起坚持已有30多天。

柳传志朗读是因为他庆幸自己儿子终于成家,四十多岁终于找到配偶。

蒋励朗读是因为她很同情刚出生的婴儿,希望阿富汗不再被攻击,希望孩子都好好地活着。

周小林朗读是因为他深爱他的妻子,希望给妻子最好的一切,种出最美丽的花。

这几周我也坚持朗读课文,不知不觉也渐渐成为了朗读者。我会沉浸在朗读的喜怒哀乐中,享受朗读带给我的体验。看了《朗读者》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朗读的魅力,遇见朗读,遇见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