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给我童年记忆的胶片,添加了许多美好的色彩,几十年来挥之不去……在外工作,隔一两年就回陇县看社火、拍社火。今年腊月三十去了趟陇县,拍完陇县年集的片子,就下决心再去拍正月十五的陇州社火。后来听说今年正月十五是陇县的社火节,便想让更多的亲友分享陇县特有的历史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里的奇葩——陇州社火。便约上亲友,坐了满满两辆车,正月十四(星期六)从西安赶往陇县。下午便和培才兄等亲友去东南乡黄花峪村,拍了马王爷庙会。凌晨又随他去黄花峪拍社火化妆、穿衣、备马、整队、村游、出发等。随后又赶往县城,途中,看到各村进城的社火队,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向县城,到处是绚丽多姿的社火队;到处是人的海洋;到处是锣鼓声:陇县人的狂欢节……在此不多说了,请大家对我曾发表在《中国旅游报》上的散文《陇州社火》和我这次拍的照片予以点评!相关内容请一并欣赏胥培才和淡泊的博文。

陇州社火

古陇州今称陇县,是陕西最西边的一个县,毗邻甘肃安口、华亭、平凉,文化积淀深厚。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即栖居于此,久负“关陕锁钥”之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县城被南北两条河环绕,像一艘行驶在水中的航船。素享“富有陇洲,十年九收”的陇县,乡亲们年年正月都要耍社火,不仅耍得花样多,而且耍得出了名。这几年,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和美国、法国、瑞士等民间艺术考察团,都来此观光拍照,并给予很高评价,国内也有许多摄影家、艺术家、作家、新闻记者来此采风、采访。

陇县人耍社火、看社火,是最重要的“年饭”,重视的程度不比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差,在陇县人眼里,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那自编演的陶醉,那如痴如醉的享受,是央视春节晚会里不可能有的。每到秋收后,各乡村耍社火的民间艺人就开始添置戏衣和锣鼓,谋划着出什么节目,思量着赛倒哪个村的社火,捞回去年正月失去的面子。将近正月,有的村已是鞭炮声声,锣鼓喧天,社火队已经开始练了。一到初五,各乡的社火就开始红火起来了,锣鼓开道,社火随后,穿街走村,阵势宏伟。

陇县社火据说是继承周秦汉唐时期的白戏、散乐和古代锣鼓、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民间集体游艺活动,以庆年年丰收,岁岁平安。每到正月十五,十村八乡的社火从东河桥、南河桥、北河桥涌向县城,竞相献艺,争强斗智。各社火团队列队行驶,彩旗前导,鼓乐为先,各个节目依次排列,保持整齐壮观、井然有序的队形。步社火,扮演戏中角色,灵活生动;马社火,《三战吕布》、《牛头山》等具有马背征战特点的故事,骑着骡马,威武雄壮;背社火,由一人身扎木制芯子,在肩部挈儿童装扮的戏剧人物表演,挈一至三人不等;高跷社火,也叫柳木腿,脚踩木棍的《关羽保皇嫂》、《赵匡胤送京娘》随着鼓点,边走边舞;跷跷板社火,将长板置于木墩上,板两端制铁芯支架,各站立一个戏剧角色一上一下,数人抬架游行表演;高芯社火,由钢筋做成高达六七米的转动铁芯,载着千姿百态的“仙女神童”凌空而过,悬妙奇险;车社火,一车一座,有《斩秦英》、《断桥》、《三对面》。为招引观众注目,有时装扮一位丑角,作为开路先锋。平常年份进城社火达百余家,县城街道汇成人的海洋,千面彩旗迎风招展,百面锣鼓震撼人心,百家社火徐徐行进,各类舞蹈队伍翩翩起舞,锣鼓声、鞭炮声和观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周秦后裔的狂欢大潮,真可谓是陇县人的狂欢节,在北坡山上都可听到这狂欢声。社火团队每到单位和住户的门口,都燃放鞭炮迎接,并赠送麻花、糕点、香烟等物。对馈赠多的和门口场地大的邮电局、县委、县政府、县总工会等单位,社火团队还要按固定姿势绕场三周,表演完毕方才离去。社火表演结束,居民们还要把“黑虎灵官”和“关公”、“秦琼”请进家门,让其在各个角落舞舞大刀和马棒,以求趋吉避凶。

陇县人爱看社火,哪个村耍社火,都要邀请亲戚来观看。尤其是正月十五,连在外地工作的有机会也要赶回县城看社火。挽留亲戚也是说:“看完社火再走。”县城的人早早搬来椅子占地方,给乡下的亲戚选个好位置。这个说南街村的高芯好,那个说东南乡的马社火好,另一个又说城关镇的社火比过了固关乡。惹得持不同观点的人较起了劲。一年难得看一次社火,不给眼睛过过瘾,不当一次业余评委还行。进城看社火的青年情侣钻在人群中,才有了手拉手的机会,看完社火,成双成对走向小吃摊,为女友选几样爱吃的油旋、馇酥、狗舌头饼解解馋。城里人为外地来的亲戚调上特有的核桃花等陇县凉拌菜,备上陇州老窖,谈些年景、儿女婚事、生财之道等事。看了社火,交流了感情,其乐融融。

因有了社火,也就有了社火脸谱。社火脸谱红为忠,白为奸,黑为正,黄为残暴,蓝为草莽,绿为侠,金银色为妖。在陇县,不少民间“化妆师”虽目不识丁,却能把长相平庸的村姑打扮成绝代美女。脸谱的勾画为社火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陇县文化馆胡百川编绘的近二百幅社火脸谱,前些年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又出现了墙壁悬挂的脸谱,雕刻描绘于树桩上的脸谱和绘于马勺背面的社火脸谱以及蚩尤桃木、柳木马勺脸谱。这些脸谱也走向南北和国外,成了陇县人致富的门道。 (本人原文曾发表于《中国旅游报》、《中国道路运输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