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更困难,路在何方

大学生就业更困难,这是冰冷的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在这个难题面前,政府职能部门和每一个激流中的大学生,都应该上下求索,奋力闯关,有所作为。

大学生就业更困难,路在何方

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联合发布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二是劳动力市场保护不平等,非正规就业现象仍然严重。

大学生就业难,这不是新话题。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因是十多年来连年扩招,单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由原先的不足百万达到了今年的680万,造成了人才的供过于求。不过,作为一个总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一年有六七百万大学生进入社会,似乎不应该严重消化不良。大学生就业难更主要的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失衡,人才需求畸形而单一。

多年以来,粗放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低端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在大城市之外的地区很不发达,制造业以来料加工和配件组装为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这样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需要大量产业工人,高端的专业技术人才却没多少用武之地。这使得大学生们一出校门,就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不仅80后大学生饱尝求职之苦,年龄最大的90后今年也已22岁,即将全方位加入就业之争。

大学生就业不畅的另一症结在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彼此之间壁垒森严。城乡劳动力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不同地区和行业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同样如此。这种分割状态使劳动力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时,往往需要跨越各种制度障碍,工作转换成本很高。这不但使得在岗的希望流动的劳动力望而生畏,也会影响求职中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他们为了避免工作转换,把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作为首要甚至唯一就业目标,宁愿忍受失业也不去西部和小城市工作。可以想象,源源不断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都把目光盯在了容量有限的东部发达地区,人才饱和必然造成就业难度提升。

中国发展到今天,8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许多领域的中坚和主流,90后大学生也已逐步走向社会,他们的忧患和心结必然成为国家和社会之痛。如果任由就业困难、买不起房、精神焦虑等问题长期存在,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说到底,“大学生就业更困难”与失衡的经济结构关系最大。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提出了多年,但调整的速度和进度偏慢,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尽管如此,着眼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的就业格局,“调整经济结构、增长惠及民生”必须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的第一导向。

此外,国家还应该致力于减小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改变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不合理现状。让人才的迁徙和流动更自由,也就间接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对于新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应该有意识地调整就业思路,把转战西部和中小城市当作重要发展机会来考虑。不是每个人都得把青春安放在大城市才不枉此一生,投身中小城市一样可以活得精彩。不是每个人都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去穷追高收益,在风险不大的地方安稳地度过一生同样有意义。当太多的人涌向同一块诱人的奶油蛋糕时,怀着“我不要了”的轻松心情离去定会有其他收获。人生不是必得“逆水行舟用力撑”,换个活法也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在从容心情下思考做事,他们未来所得即使用世俗标准衡量,也未必就不如群起“哄抢”的人们。

大学生就业更困难,这是冰冷的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在这个难题面前,政府职能部门和每一个激流中的大学生,都应该上下求索,奋力闯关,有所作为。